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案例分享
绳索 | 虎爪峡悬崖救援战例总结
发表时间:2020-12-08     阅读次数:     字体:【

一、警情介绍

9月18日上午11时35分接到报警:在虎爪峡一悬崖峭壁之上有一人疑似跌落被困,后证实为长安土家族乡失联者,男,六十七岁,失踪三天,被上山采药人发现并报警。


这一悬崖峭壁位于九盘河右岸,距离虎爪峡停车场500米,峭壁由上而下分为三个阶梯,高约600米左右,被困者位于峭壁第二阶梯约350米处,距离河床240米左右,河床宽50米左右(河床浅滩居多,距离悬崖峭壁有15米宽的激流),山势陡峭险峻。

二、人员集结

接警后,竹枝路消防救援站立即组织山岳救援队人员五人,通信员一人,携带个人防护装备,系统辅件,300米安全绳,船型担架,后勤保障物资等于12时35分到达现场勘测。


因需要无人机侦查地形,中间有河流要过,测距仪测试高度为284米,绳索长度不够,随即联系指挥中心(13时01分)调派无人机到场。


竹枝路站派抢险车携带橡皮艇,安全绳400米,水域PFD防护背心,辅助人员三人到达现场,此次集结有:机动快反车两台,抢险救援车一台,共十人三车先后到场。


三、现场情况分析

地势陡峭,危险复杂,没有道路通往被困地点,悬崖峭壁成阶梯式,每段峭壁百米以上,中间隔着河流,救援人员携带装备数量受限,行进困难重重。


被困者失踪三天,报警人称已无生命迹象,此次救援必须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开展。


救援时间长消耗体能大,行动前,救援人员先进行后勤补给,由于采药人熟悉地形和路线,必须在他们的引导下才能到达事发地,14时20分采药人到达现场。

四、方案制定

1、方案一:救援从山顶开始,下降提拉,经过测距,无人机侦查。此方案困难大,上方无法靠近,几百米提升技术难度大,所以放弃。


2、方案二:救援从山下开始,人员在采药人的引导下攀爬至被困点。先锋开辟救援通道至安全区域,提升空担架,遗体固定,从上方释放的方式开展救援,救援结束沿绳索撤离,改日再来回收器材。

经过多方分析,最终选择第二套方案。


五、人员分工

人员分工。由于地势险峻,人选要精干,最终定下有实战经验且有资质的:杨琦(irata1级)为指挥,郑志凯(irata1级)为系统手,姜兴新(irata1级)为担架手,方琰(经过绳索培训)为托拉手的四人救援小组,穿戴个人PPE,携带一根12mm安全绳100米,10.5mm静力绳100米一根、50米两根,殓尸袋一个,系统搭建的辅件若干。


由于行进困难担架无法携带,采取系统搭建后,从山崖底提升担架至救援操作平台,其余人员在下方接应。


在家属的要求下,遇难者外甥随两名采药人一同前往,共七人。

六、救援展开(14时35分)

1、激流横渡,利用采药人的轻型橡皮艇,建立安全牵引,完成人员装备转运(15时01分)。


2、陡坡攀爬,超过80°的陡坡接近三百多米,横移距离两百多米,藤条荆棘繁多。采药人携带砍刀在前方开辟通道,队员穿戴装备,背负绳包行动相当困难,必须克服落石,荆棘刮刺以及体能的考验,救援人员经过艰难爬涉,于17时到达遇难者遗体处。


3、发现遇难者,遇难者卡在树藤根部,由于地势陡峭无法正常站立且有滚落风险,系统手第一时间找到坚固锚点建立限位绳,救援人员随即穿戴一次性医用手套,佩戴口罩。


由于事发三天,尸体已开始腐败,气味刺鼻,且布满蜂虫,随即生火驱赶蜂虫,家属确认遗体后,队员将遗体装入殓尸袋。


17时35分,家属与两名采药人沿原路先行撤离。


4、建立救援通道,队员清点装备,整理绳索(300米),再次明确任务分工,指挥权变更,郑志凯担任指挥员兼系统手,杨琦先锋,另外两人不变。


17时50分,系统搭建完毕后,先锋背负一百米绳包,携带砍刀沿坡下降,并观察路线是否有磨绳风险并处理岩角摩擦。


18时30分,留岸边人员利用抛投器与先锋建立牵引,上方转换释放系统。


18时45分,成功将先锋牵引通过15米急流河道,到达河滩安全区域。


5、提升救援多功能担架,先锋连接担架后,上方开始提升,提升至170米左右时,担架卡在悬崖边拐角处(距离还有长约90米的70°斜坡),随即系统手下降至边缘位置提拉担架,随担架一起攀爬至救援点(20时30分)。


6、整理绳索,检查释放系统和锚点,把所有绳索整理入包,避免释放时出现绳索缠绕,顺便检查绳索磨损情况。由于三人提升,耗掉了大量的体能,行动暂停十分钟做调整(21时10分)。


7、释放担架,将遗体固定在担架内,反复确认是否有坠落风险,担架手连接释放绳索,反复确认挂接,开始90米斜坡拖拉,担架手需在下方提抬等躲避障碍物,到悬崖垂直时需切换至上方,并时刻注意落石,观察绳索摩擦。


21时50分进行担架释放(受现场环境制约遗体入担架并固定耗掉了大量时间和体能),22时25分担架手携担架到达安全区域。


8、检查现场,收捡装备器材撤离,剩余器材装包,释放系统改为固定锚点。


指挥员与拖拉手沿绳下降至90米悬崖拐角处,指挥员限位保护,在反复交代下降过绳结的技术要点并确认后,托拉手方琰开始下降,指挥员最后撤离,23时30分救援人员全部撤离至安全区域。


9、清点人员,由于装备需消毒未做清点,凌晨1时,人员归队洗消,安全归队。


七、经验总结

1、低估了高角度人员携装爬行上坡的能力,两个半小时的连续攀爬,有一名队员出现紧张,体能下降较快,极大的影响了行军速度和队伍的整体安全性。应选择心理素质过硬,体能充沛的队员参与进来。


2、在确定遇难者已于三天前失踪,救援人员没有考虑到蜂虫给救援人员带来的潜在危险,应携带驱虫类药剂。


3、出发前大家有意识的带了防护口罩,忽略了长时间作战口罩被汗水浸湿的不舒适和不便,每人应多带几个防护级别高的口罩,以便及时更换。


4、低估了救援难度,预估的救援时长出现大偏差,预计八点前全部撤离,结果比理论时间多了三个半小时,忽略了后勤补给。


由于携带受限原因每名队员只带了一瓶水,出现缺水,长时间照明,三个头灯有一个耗电过多不亮,应竟可能带一些水和食物来应对长达十个小时的救援。(担架提升时,下方人员错过了给上方人员提供水,食物和照明的机会)


5、由于绳索需要连接,涉及到系统过结,现有一米的提拉套装只有两个,担架提升时过结两个提拉套装交替使用还好。


担架释放时,为了让担架手切换方便便分了一个给担架手,在过结时,一米的提拉套装释放完后ID不能受力,就差几厘米取不到挂钩,这也造成了担架手与担架处于垂直时过结耗掉了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过两个绳结)。


遇到这种情况,应考虑到绳索延展,尽可能用1.5米以上的提了套装。


6、错误估计了峭壁上树木丛林的深度,眼睛看过去也就20米左右的灌木林实际有90米,且布满了各种藤条荆棘。


这给先锋开辟道路带来了不少麻烦。也直接影响了后期担架吊升的流畅度,后期担架被卡,在担架吊升时应提前安排一名队员在悬崖边缘处解决担架后期的各种摩擦(实际是后期被卡才派人前往,耽搁时间也耗费了体能)。


7、没有提前考虑担架的固定难度,这也是整个救援过程最难的一个环节,由于是80°的斜坡,尸体不好搬运,人员站立后也不好发力,这里用时40多分钟。


应提前做好准备,用砍刀开辟一个救援平台(只有一把砍刀,先锋用于开辟通道了),尸体周围都是藤条树根,多砍掉一些就会方便人员发力,将担架铺开与尸体之上,再来翻转,最后固定。


8、医护不到位,救援难免出现刮擦,长达十小时的救援,耗掉了大量的体能,尤其是最后撤离需要走一段三十几米宽接近到膝盖水深的水路,冰凉的水显的格外刺骨,救援人员很可能出现失温,伤口也可能出现感染,应调派医护人员到现场对救援人员及时进行健康检查并包扎洗消。


9、这是一起典型的山岳救援案例,风险高,难度大,技术要求严,团队协同需要很大的默契,需要五人制的两个救援团队协同作战才能更高效的完成。


我们队人手少,基础绳索技术薄弱,大多数时间在等命令做动作,没有提前准备的意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救援时间。应加大培训力度,积累技术和经验。


10、唯一的抉择就是全程采用SRT单绳技术,这也造成了有队员单绳下降时过于紧张,由于救援高度达到240米,需要三条绳索连接,现有装备满足不了双绳,反复检查并处理了岩角摩擦,减少了绳索管理难度,确认安全高效。


在以后装备满足的条件下,尽量选用双绳技术。


 
上一篇:10月2号铜仁小江口漂流意外致4人死亡的事件通报
下一篇:四问河北邯郸3名救援队员遇难:下水条件是否充分,培训是否到位

Copyright © 中国绳桥救援技术体系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丽阳街278号   联系人:罗昱   电话:4008-123-110     浙ICP备19036681号-1

版权所有:中国绳桥救援技术体系   技术支持:腾云网